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1年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技能——地貌学专题青年教师暑期培训班野外授课环节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1-07-15

(通讯员江道阳摄影易修平)为提高地貌学青年教师教研理论水平和野外实践能力,巩固室内培训教学成果,7月8-11日,2021年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技能——地貌学专题青年教师暑期培训班开展了为期4天的野外授课。此次野外授课环节由李长安教授指导,我校近十位青年教师参与授课讲解,校外60余位青年教师学员参与本次野外教学活动。

7月8日,培训班师生来到湖北省通山县境内的隐水洞。“隐水洞岩溶地貌主要由寒武纪石灰岩构成,是一处典型的由断裂构造控制、岩溶地质作用形成的大型溶洞,该溶洞沿着北北东向断裂带发育而成,全长5180米。”入洞前,李长安教授向学员介绍隐水洞基本地理情况,引导学员们留意洞内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等外营力形成的地貌形态,思考其具体发育过程。隐水洞具有丰富的岩溶地貌形态,例如:由化学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梯田等自然景观。张美良研究员强调,岩溶地貌具有丰富的科研价值,对研究沉积速率、沉积环境变化与年代确定等有重要意义。

在洞中,师生先后以步行、乘船与乘小火车三种方式行进,只见洞内景观丰富多彩,独特的岩溶地貌造型各异,巨大的钟乳石群在荧光灯照射下,显得流光溢彩。在一处处自然岩溶地貌景观前,指导老师认真地向学员们介绍着地下岩溶地貌的识别并分析其成因,学员们纷纷驻足聆听,做着详细记录,时而针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分享,学习交流氛围浓烈。

7月9日,培训班全体成员来到湖北省罗田县境内的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该地属于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形成系因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于燕山期发生陆-陆碰撞,致使本区强烈隆升,后经构造、风化和地表水的侵蚀等多种作用的叠加而最终形成。而天堂寨景区地处大别山腹地,是由30余个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侵入体而组成的杂岩体,汇集了花岗岩地貌和水文地质景观于一体,资源丰富多彩,并呈现出奇、险、秀、雄的地貌特色。

李长安教授介绍道:“天堂寨由十几个1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其中主峰1729米,从地形上看,天堂寨岩体“一枝独秀”,且岩体周围低矮的岩体均属于变质岩。“沿途李长安教授引导学员们思考峡谷中砾石堆积物的可能成因、花岗岩山地的成因等问题,并强调了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陈旭教授、肖国桥副教授、季军良副教授等老师分组带领学员进行野外地貌实践教学,沿途就相关地质地貌的成因、发育过程、岩性特征等一些重难点问题进行了讲解介绍。

7月10日,培训班师生来到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与九资河镇交界处的河谷。李长安教授、季军良副教授首先向学员们介绍着该地河谷地貌、冲积物及其二元结构、河流阶地等内容,学员们仔细观察基岩河流地貌特征,并绘制地貌素描图。

更为壮观的是,在河谷的上游,分布有近千余个深浅、大小不一、近似壶形的“凹坑”。李长安教授介绍说:“这是一处天然的壶穴地貌,是由于流水(涡流)携带砂砾石沿基岩破裂面旋转、研磨形成的凹坑,具有‘口小、腹大、底平’的显著形态特征。”随后,就壶穴的特点、壶穴与冰臼的异同点展开了详细介绍。

7月11日,培训班全体成员来到武汉市长江北岸阳逻镇的阳逻砾石层,在一处丘陵化的高阶地前,分布着最大厚度可达10余米的砾石层。李长安教授介绍了阳逻砾石层的研究历史和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野外工作方法。在学员们进行分组观察后,李长安教授集中分析了砾石的岩性、形态、倾向等特征,对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网纹红土(Q2)、砾石层(Q1)、公安寨组(K-E)基岩进行了介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尝试分析了阳逻砾石层可能物源。最后,就如何绘制砾石层剖面素描图进行了示范。

随后,全体成员来到武汉市严西湖畔,李长安教授通过绘制湖岸消落带示意图,分析了消落带在拦截吸收流域输入营养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湖泊保护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保持湖泊的自然特征,只有保证了湖泊形态的多样性,才能维持生态环境多样性,从而有效地保护湖泊生态系统。

本次野外培训内容涵盖岩溶地貌、重力地貌、河流地貌和第四纪地层等相关教学内容,在野外教学过程中,培训班师生热情高涨,勤学善思,并依据自身的专业基础,就不同地质地貌现象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通过与各类地貌景观的近距离接触以及授课老师的细致讲解,学员们表示受益匪浅。把自然当作课本,将知识带出课堂,有力地促进了学员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积累野外实习授课经验,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Baidu
sogou